动物与艺术的相遇,自然与科技的交融,在金秋时节的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悄然上演。 11月4日下午,艺术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2班师生赴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解析与表达”课程采风写生活动。在专业教师王紫韩的带领下,同学们通过观察与写生,探索自然生物与艺术科技的融合之美。深秋的红山森林动物园,林木葱茏,绿草如茵,400多种植物将这里装扮成古都的“生态绿肺”。这座占地1026亩的动物园,不仅是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基地,也成为了艺术创作的天然课堂。

采风团队从北门进入园区,先后到访熊猫馆、本土物种保育区、狼谷、猫科星球及冈瓦纳区等特色展区。在熊猫馆,同学们目睹了“和和、九九、平平”三只大熊猫的悠闲生活;于冈瓦纳区,一睹白面僧面猴“杜杜”一家的“盛世美颜”;至本土物种保育区,观察水獭、狗獾等中国特有动物的生动形态。王紫韩老师介绍,此次采风是艺术与科技专业“解析与表达”课程的重要实践环节。“走出画室,走进自然,让学生们近距离观察动物的形态、动作及神态,捕捉那些照片和视频无法传达的生动细节,对提升造型能力和表现技巧至关重要。”
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不仅是动物保护基地,也是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实践平台。今年五月,动物园举办的“以诗之名,让珍稀被珍惜”主题活动,就通过NFC技术,推出了多项沉浸式互动体验。当游客用手机靠近动物卡通画,耳边便会响起虫鸣、鸟叫、虎啸、猿啼的声音。这种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与艺术与科技专业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艺术与科技专业是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新设的特色专业,致力于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培养掌握人机交互、虚拟仿真等智能科技,同时具备艺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采风过程中,同学们纷纷打开素描本,用画笔记录眼前的生动景象。有的同学专注于捕捉动物的动态线条,有的则沉醉于表现自然光线下动物毛色的细微变化,还有的尝试将数字艺术元素融入传统写生。王紫韩老师穿梭于学生之间,适时给予指导:“观察不仅是看,更是理解。要抓住动物的本质形态,同时思考如何将科技元素融入艺术表现。”一位同学分享道:“以往我们多在教室临摹照片,但面对活生生的动物,那种生命力和灵动感是任何二维图像都无法替代的。我尝试用数字艺术的思维来构图,收获颇丰。”


红山森林动物园园长沈志军曾表示:“当自然保护的理念通过诗歌来传递,更能跨越圈层,触动更多人的心灵,唤醒大家心底最深处的善意和责任感。”这一理念与本次教学活动的目的不谋而合。作为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红山森林动物园不断探索用新颖方式传递保护理念,从自然诗歌大赛到有声海报,从动物摄影展到文创市集,都为艺术与科技专业的学子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范例。与此同时,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艺术与科技专业也在积极探索“艺科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艺术与科技专业的同学们通过此次采风,不仅提升了观察与写生能力,更亲身体验了艺术、科技与自然保护的跨界融合。


在红山森林动物园这个自然与人文交织的课堂里,他们用画笔记录生命形态,用科技思维创新艺术表达,实践着“艺科融合”的专业理念。正如王紫韩老师所期望的,这次户外教学将成为学生们创意之旅的起点,为未来的艺术创作注入更多自然关怀与科技思维。
王紫韩/图 王紫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