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假期临近尾声,暑期”五个一“活动也已结束,审计学院学子们在服务社会、专业调研、公益服务等多个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本次活动围绕“砺青年之能,践青春之行”主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拓宽视野、锤炼本领,将生平所学融入社会需求,展现了学子们务实创新、担当奉献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深化了学院实践育人的成效,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注入蓬勃动能。
深入社会实践
助力乡村
“青禾葡缘”小分队在丁庄葡萄园开展了为期多日的筹备工作。队员们深入葡萄园的各个角落,从种植技术学习到产业模式调研,全方位收集素材。同时,精心策划实践方案,反复讨论,力求以最专业、最生动的形式开展实践活动。2025年6月20日实践正式启动后,小分队多管齐下助力葡园发展。
——23级审计实验班何朕
专业探讨
此次深入浦口区审计局的访谈实践,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与认知升级。祛魅抽象概念,感知具象实践:“审计”二字,从教科书上冰冷的概念,跃然成为发生在乡野田间、企业车间、政务窗口、政策落实末梢的鲜活治理实践。我们真切感受到审计人员作为“经济卫士”和“民生守护者”,如何用专业与责任丈量着国家经济脉络的每一寸肌理,守护着公共资金的每一分安全。
——24级审计实验班刘天烨
专业实习
在暑期担任财务助理期间,我曾觉得整天要对着那枯燥无味的账目和数字而心生烦闷、厌倦,以致于登账登得错漏百出。愈错愈烦,愈烦愈错,这只会导致“雪上加霜”。反之,只要你用心地做,反而会左右逢源。越做越觉得有乐趣,越做越起劲。记得有人说过,凡职业都具有趣味的,只要你肯干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因此,做账切忌:粗心大意,马虎了事,心浮气躁。做任何事都一样,需要有恒心、细心和毅力,那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相信经过这次社会实践,我有能力也会以更好的姿态融入社会。
——24级审计2班姚芷淳
文化传承
暑假期间,我进行了一场难忘的文化修行:参与“书润金陵 —— 凤凰书城文化传承计划”荐书活动,在凤凰书城的书架间穿梭,与伙伴们交流碰撞,我对阅读推广有了深刻感悟。荐书时,需精准捕捉书籍灵魂,从经典名著的人文底蕴,到社科佳作的思维启迪,每本书都有独特价值。团队协作中,伙伴们分享不同领域好书,拓宽了我的阅读视野,也让我明白文化传承需众人携手。此次活动,让我以荐书为媒,融入文化传播浪潮,愿继续以书为灯,照亮更多人探索知识的路,让书香在金陵大地持续流淌,传承不息。
——24级审计6班童宇
为家人做一件事
在这次的暑假,我为家人做了几顿可口的饭菜。有煎牛排捞汁肥牛,彩椒炒鸡胸肉菌菇蔬菜汤等。在一个普通的一天,系上围裙,为爸爸妈妈做一顿可口的饭菜,饭桌上,父母对我毫不吝啬的夸奖让我感觉抚平了做饭时的疲惫,家的温暖在此刻展现的淋漓极致。“窗外暮色漫进来,菜香混合着笑声,暖的让人心里发胀。”
——24级审计4班王欣怡
暑假期间,我为家人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油烟裹着香味飘满屋子,锅里的汤咕嘟咕嘟冒泡,这时会觉得,做饭哪是家务,明明是把日子熬得热气腾腾的小魔法,当饭香飘来顿时感觉被幸福包围。
——24级审计2班章嘉凡
暑假里,我喜欢每天在厨房里倒腾新菜品,享受每一道菜出锅时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既减轻了妈妈的负担又成就了自己的爱好。早起逛菜场选新鲜食材,午间在厨房翻炒炖煮,傍晚变着花样做辅食。看着家人吃得满足,听着夸赞,油烟与汗水都成了幸福注脚,平凡饭菜里藏着我对家的爱。
——24级审计1班黄小媛
品阅大好山河
西安
夜色中的西安钟楼流光溢彩,飞檐与琉璃瓦在灯光中诉说着盛唐遗韵;而枝头那一串红灯笼,则以跃动的色彩为自然注入人文的温度。美,是千年古建的恢弘细节,也是枝叶间灯笼与暮光的温柔对话。
用镜头定格瞬间,用心灵感知细节——无论是城市地标还是街角一树,美始终在平凡中等待被发现。让我们像摄影师一样保持好奇:观察光影的魔法,捕捉色彩的碰撞,在寻常处提炼诗意。因为美的素养,始于对生活的深情凝视。
——24级审计6班陈梓欣
沈阳
踏上沈阳的土地,便开启了一场美学盛宴。古建筑错落有致,中式飞檐似展翼欲飞,勾勒东方韵味的精致轮廓;异域风格建筑线条简洁明快,散发别样的艺术魅力。珍贵的陶俑与瓷器,静静陈列,沉淀着岁月的厚重与先人的匠心。自然景致更是迷人,湖泊澄静如翡翠,镶嵌于大地;山脉起伏似龙蛇,绵延向远方。沈阳,于人文与自然间,绽放着独树一帜的风华。
——24级审计1班杭星语
阅读经典书籍
读《我与地坛》:于文字间品悟生命的力量
暑假天热,我总躲在房间里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书是前几年在旧书摊淘的,封面都磨白了,翻到某几页还能看见前主人用铅笔划的线,歪歪扭扭的,倒像是怕错过什么要紧话。
最开始读,是因为听说这书讲的是作者腿坏了之后的事儿。我想着,一个人整天待在园子里,能写出啥花样?可越往后读越放不下——地坛里的老柏树,夏天的蝉鸣,还有那些来来往往的人:练嗓子的老太太,长跑的男人,智力不太好的姑娘……史铁生写他们,就像在写我家楼下的那些邻居。楼下王大爷每天早上拎着鸟笼晃悠,张阿姨总在傍晚蹲在花坛边择菜,以前觉得这些场景稀松平常,看了书才发现,原来每个人的日子里都藏着故事。
看到他写母亲偷偷去地坛找他那段,我突然想起去年暑假。那会儿我高考失利,整天把自己锁在屋里,饭也不吃。有天半夜起来喝水,看见我妈房间灯还亮着,她正对着我的错题本发呆,手里攥着我小时候得的奖状,眼泪吧嗒吧嗒掉在纸上。书里说“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原来天下的妈妈都一样,疼你疼到骨子里,却又怕戳破你的难堪,只能在背地里着急。
史铁生写地坛的树,说它们“活得自在而明白”。我特地跑去家附近的公园看树,老柳树的皮糙得像爷爷的手,桃树开花落得满地都是,倒真有种不管不顾的劲儿。以前总觉得“活着”是件理所当然的事,读了书才琢磨出点别的意思。就像他说的,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可不是嘛,我奶奶常说“日子是熬出来的”,她年轻时丧了偶,一个人拉扯大三个孩子,现在照样每天乐呵呵地去跳广场舞。
书里有段写他摇着轮椅在园子里转,忽然想通了“为什么要写作”。我趴在书桌上想,我活着又图啥呢?暑假帮社区做志愿,给独居老人送菜,有个老奶奶拉着我的手说“姑娘你真好”,那一刻心里暖烘烘的。或许就像史铁生在园子里找到的答案,活着不一定非要干出多大事,能被人需要,能认真看看太阳,就挺值当。
昨天傍晚又翻到最后几页,窗外的晚霞红得跟火烧似的。我想起书里写的,地坛的围墙在岁月里剥蚀,可那些草木还在一年年发芽。突然明白,史铁生写的哪是地坛啊,他写的是每个人心里的那片园子——不管遇到啥坎儿,总有个地方能让你喘口气,然后再慢慢站起来。
这个暑假没出门旅游,也没学啥新技能,但抱着这本磨白了封面的书,倒觉得心里踏实。就像史铁生说的,“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我们这些普通人,不就是在柴米油盐里,慢慢活成自己的永恒吗?
——24级审计实验班黄钰茹
血里流淌的人间史诗——读《许三观卖血记》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没有宏大的时代叙事,却用一滴滴温热的血,串联起一个普通中国人的一生。这部小说以近乎白描的笔触,写尽了许三观在苦难岁月里的挣扎与坚守,让每个读者都能在他身上,看见父辈的影子,触摸到人性最本真的温度。
许三观的一生,似乎都与“卖血”绑定。第一次卖血,是为了证明自己“身体结实”,换得娶亲的底气;后来卖血,是为了给儿子治病、为了凑齐家人的生活费、为了在饥荒年让孩子吃上一顿红烧肉。每一次卷起袖子走向医院的身影,都藏着一个男人对家庭的责任。他不懂什么大道理,只知道“家里要花钱,我就去卖血”,这份朴素的担当,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
余华笔下的苦难从不含糊,却也从不让人绝望。饥荒年代,许三观用嘴“炒”了一桌菜,给三个儿子分别描述红烧肉、炒猪肝的味道,自己却咽着口水说“我喝口水就行”;为了救病重的儿子,他一路卖血到上海,虚弱到走路摇晃,却还想着“儿子好了,我就踏实了”。这些细节没有刻意煽情,却让人心头发酸——苦难压得人喘不过气,但亲情总能在裂缝里,透出一束光。
更动人的是许三观的“不完美”。他会因为怀疑儿子不是亲生的而赌气,会在气头上说刻薄话,可真到了关头,他比谁都在乎家人。晚年时,他想再去卖血,却被医生告知“你的血没人要了”,这个一辈子靠卖血撑起家的男人,突然像丢了魂。他坐在街上大哭,不是怕自己老了,而是怕再也不能为家人“有用”。这份笨拙的在乎,让许三观跳出了“悲剧人物”的框架,成了一个鲜活、真实的普通人。
合上书页,许三观卖血时卷起的袖子、吃饭时护着孩子的手、晚年失落的哭声,依然清晰。他的血,流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也流在每个为生活奔波的人心里。余华用这部小说告诉我们:苦难或许是生活的底色,但亲情、责任与对日子的盼头,才是支撑人走下去的脊梁。许三观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一滴滴血,写就了一部最动人的人间史诗。
——24级审计4班马舒慧
学习一项AI技能
正在认真进行工作的审计工作者。
AI技能学习过程:首先我先通过线上资源认识各类AI软件大致并了解软件的基础功能。下载AI软件后慢慢通过实操熟悉各项功能并积累实操经验。最后我利用AI技术模拟了审计工作人员的场景。
——24级审计4班王心怡
光影织梦,落叶私语
这是一段由AI生成的短视频,在森林的秘境深处,青苔与斑斓落叶铺就诗意画卷,阳光穿透枝叶,将细碎的金箔揉进流动的空气里。十秒的画面,定格自然最温柔的呢喃,邀你共赴这场静谧又浪漫的林间之约。
——24级审计1班宋雪晴
文/审计学院
图/审计学院
校对/审计学院张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