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红韵” 牵线,“法治” 护航 —— 戴埠镇调解工作绘就基层治理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8-25浏览次数:10文章来源: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

       近日,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管理学院红韵调解先锋实践团走进溧阳市戴埠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开启了一场兼具理论学习与精神传承的实践之旅。在这里,基层治理的智慧与革命先辈的精神交相辉映,为同学们带来了深刻的成长启示。

       戴埠镇司法所专职调解员老杨热情接待了实践团成员。作为拥有十余年基层工作经验的 “老黄牛”,老杨自 2006 年投身村委工作、2007 年担任村委书记以来,始终扎根乡村矛盾化解一线。农村纠纷往往牵扯人情法理,从宅基地边界争议到邻里口角摩擦,从意外事故赔偿到家庭财产分割,每一起案件都关系着村民的切身利益。每当矛盾出现,老杨总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用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的耐心,将情理说透、事理摆清、法理讲明,在拉家常中化解心结,在算明白账中消除隔阂,真正做到 “案结事了人和”。

       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老杨系统讲解了人民调解的原则与流程:从纠纷受理时的耐心倾听,到调查核实中的客观公正,再到调解过程中的灵活应变,每个环节都凝结着基层工作者的经验与智慧。他特别强调,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纠纷、婚姻家庭纠纷、小额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占比最高,处理这类案件既要守住法律底线,更要照顾乡土人情,“让老百姓听得懂、能接受,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

       实践团随后走进戴埠镇盈墅村,登门慰问 90 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兵杨金才。1951 年,18 岁的杨金才从山东高唐县毅然加入志愿军,随部队奔赴朝鲜战场。作为侦查兵,他曾在元山后期战役中潜入敌阵摸清布防;升任班长、排长后,又带领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坚守阵地。三次三等功的奖章虽已氧化,但背后的故事足以震撼人心 —— 老人指着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颤巍巍地说:“那时候没想过能不能活着回来,就想着把阵地守住,不让敌人前进一步。”实践团成员围坐在老人身边,听他讲述 “一把炒面一把雪” 的战地生活,看他用布满皱纹的手抚摸奖章,眼眶不禁湿润。这份穿越时空的赤诚与坚韧,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 “保家卫国” 四个字的千钧重量。

       两场实践活动虽主题不同,却在精神层面形成了奇妙的共鸣。同学们在复盘总结时深刻认识到,杨金才老人身上 “不畏艰难、坚守信念” 的红色精神,与老杨调解员 “扎根基层、化解矛盾” 的为民情怀一脉相承 —— 前者在战场上守护家国安宁,后者在乡村里守护邻里和谐,都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 “为人民服务” 的初心。

       这次戴埠镇之行,是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老杨调解员用二十载基层坚守告诉我们,法治建设既要靠刚性的法律条文,更要靠柔性的人文关怀;杨金才老兵用军功章上的温度启示我们,红色精神从来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融入血脉的担当。同学们要记住,无论是调解桌上的情理法交融,还是战场上的生与死考验,内核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初心。

       这场实践课,让法治先锋们深刻认识到:红色精神从未远去,它正化作基层治理中的温情与力量,在新时代的乡村大地上继续书写着 “守护” 的故事。(供稿人:薛舒文)


“红韵” 牵线,“法治” 护航 —— 戴埠镇调解工作绘就基层治理新图景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