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与“海洋强国”战略的双重驱动下,其独特的江海文化基因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解码江海文化基因,并为其发展注入新活力,给长三角文化共同体提供南通样本,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青衿江海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6-7月来到南通进行实地研究。团队聚焦南通江海文化核心载体,例如青墩遗址文明、蓝印花布非遗、张謇精神、长江江豚生态保护,通过多学科融合进行调研,构建“文化·生态·经济”三位一体研究体系,赋能传统文化当代转化。
团队成员参观了青墩遗址博物馆,了解了海安先民如何在这片滨海平原上创造远古家园,初步感受了青墩文明的亘古魅力。通过与青墩村村委书记的访谈,团队了解到青墩文化的传播发展工作举步维艰。因此,需要构建“农业+文化+旅游”的创新经营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发挥青墩遗址文化优势,挖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拓展乡村多元价值功能。
在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团队成员们体验了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从刻板、刮浆,到染色、刮灰,成员们体会到非遗产品从构思到成品背后的不易,也对传统非遗手工艺产生了更深的敬意。团队有幸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南通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吴元新前辈进行了访谈,在谈到传承问题时,吴元新前辈表示,他始终坚守初心,在核心的传统手工技艺不变的基础之上,致力于通过创新设计、文化推广等方式,让蓝印花布走进现代生活,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传承这一非遗技艺。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博物苑并称赞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张謇作为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贡献卓越。通过历史实物、文献、图片等,成员们深入了解了张謇自强不息的一生,以及他回乡创办民族企业、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奋斗历程。成员们将传承和发扬张謇精神,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成员们对南通市五山地区滨江片区进行了实地走访。团队成员了解到,南通市的江豚保护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例如,摄影师组建了“江豚巡护联盟”,南通大学师生组成了“长江微笑工作室”等。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顾鸿钰表示,长江南通段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江豚的活动范围扩大、频率增加。南通市生态环境局整合了多种监测手段,以全面掌握江豚的种群状况和活动规律。南通环境监测中心的工程师信誉介绍,据不完全统计,从2019年12月至2024年11月,累计观测到江豚 228 次、763头次,南通市在江豚保护方面成果显著。
“青衿江海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与“张謇企业家精神”论述为指引,溯源江海文脉。团队将研究“文化·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方案,助力南通书写“强富美高”新篇章,彰显青年践行“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
责任编辑:陈丹琳 董宁 宋德生
【学习强国】“三下乡”实践故事丨“青衿江海行”实践团队解码南通江海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