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联世界・文通未来:“2025数智化时代跨文化传播与文明交流互鉴”学术研讨会侧记

发布时间:2025-07-01浏览次数:10文章来源: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

2025年6月28日,由江苏省高等学校外国语教学研究会、中国外文局华语教学出版社主办,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2025数智化时代跨文化传播与文明交流互鉴”学术研讨会在南京财经大学举行。来自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与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数字平台与外语教学、文化传播的创新、数智时代外语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与教学模式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张炳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在数智化时代,跨文化传播领域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也面临着挑战。过去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争论已经演变为更深层次的文明交流与相互借鉴。外语学科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成为了参与国家重要事务研究的关键力量。他还强调,随着技术进步,外语学科在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为科技领域提供了专业支撑,助力我国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形成独特的研究优势和学术影响力

江苏省外国语教学研究会会长李霄翔教授在致辞中提到,当前文化交流活动日渐频繁,数字化平台已成为支撑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跨文化传播在消解文化壁垒、促进认知共识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课程思政指导纲要》,他倡导将区域文化元素融入英语教育,通过语言教学传递文化价值,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人才。这一理念既顺应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潮流,又凸显本土文化的独特标识,为英语教育改革提供了清晰路径。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数字化课程资源研究分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外文局华语教学出版社贾巍巍副社长提出,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只局限于传统语言技能训练应融入全球治理理念,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国际合作解决全球问题的能力。他指出,大学英语教学需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个性化学习,借助AI等数字技术覆盖教学全流程,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支持。

开幕式尾声,华语教学出版社与南京财经大学签署战略合作伙伴协议,旨在加强外语学科建设与国际传播能力,共同培育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期举行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习基地授牌仪式该基地将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提升专业技能与实战经验,助力我国外语教育及国际传播事业发展。此次合作标志着双方协同育人的新起点,为外语教育创新注入新活力

开幕式后,来自各高校和机构的五位专家发表了主旨演讲。

中国外文局翻译院王飞副院长分析了生成式AI时代翻译行业的变革。他指出,AI技术正推动行业模式转型:工作模式从机助人译转向人机协同,翻译价值从文字转换升级为文化传递,行业生态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但智能翻译也暴露出数据安全、文化偏见、翻译准确性及版权归属等伦理问题。他提出,行业发展兼顾技术赋能与人文守正,通过流程重塑、场景创新和伦理管控构建未来发展。翻译人才应构建语言+专业+文化+技术的四位一体能力体系,以适应智能时代的行业需求。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外文系张文霞教授阐释了数智化浪潮下大学外语教育的转型路径。她指出,当前外语教育面临三重挑战:传统教材与数字原住民认知习惯的适配性不足、单一教学模式对学习动力的激发局限、教师群体数字素养的提升需求。对此,她提出三维一体改革方案:构建动态知识图谱,整合多模态课程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智能化迭代;推行“翻转课堂+虚拟仿真”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场景重构激活学习效能;实施“技术赋能+人文引领”双轨教师培养机制,同步提升教育者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教育深度。她重点介绍了“元宇宙外语实验室”的创新实践.该平台依托VR/AR技术构建沉浸式语言环境,通过模拟跨文化交际场景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此外,她呼吁建立“高校-企业-政府”协同创新机制,通过三方资源整合推进外语教育数智化转型,培养兼具国际传播能力与跨文化思辨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丹萍研究员引领与会代表就数字文化出海与跨文化传播新路径展开探讨。她指出,数字技术已改变跨文化传播格局新兴文化业态成为传播主要载体,传播模式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互动,但同时也面临国际传播秩序重构、全球文化竞争加剧等挑战。她提出,数智时代的跨文化传播需以中国特色文化为基础加强外语学科与区域国别研究的融合,搭建国际化传播平台,通过精准化内容设计与共情化叙事策略,展现中国文化的亲和力与吸引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许多院长就数智化时代翻译人才培养的新挑战展开探讨。他指出,语言教学仍是翻译教育的根基,但需同时关注语言特性与语言外素养的培育。针对当前高校翻译专业存在的语言类课程特色不足、实践训练匮乏及AI技术应用滞后等问题,他强调翻译教学必须突破单纯语言技能训练的局限,深化对语言差异性与开放性的理解此外,教学中应着重强化人文素养与正确翻译观、价值观的塑造人技共生能力的提升,以及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意识的树立,以培养适应数智化时代需求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江苏省高等学校外国语教学研究会秘书长东南大学胡永辉教授在主旨发言中围绕“数智化、新文科、文明互鉴”展开论述。他指出,数智化浪潮为外语人才培养开辟了新路径,通过“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实践,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同时,他强调应积极探索新文科发展模式,以“英语+信息工程”双学士学位项目为例,阐释了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具体路径。在教学理念层面,胡教授倡导树立文明互鉴的价值目标,主张通过课程思政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伦理冲突与价值选择,着力培养具备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

会议闭幕式由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骏主持。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孟祥春教授作会议总结。他指出,嘉宾们的深刻见解为推动外语学科建设、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提供了重要支撑。孟院长期待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学术交流合作,共同探索外语人才培养与文明互鉴的新型模式,助力高校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中发挥更大作用。

本次研讨会“跨文化传播与文明交流互鉴”主题汇聚各界专家学者,深探讨数智时代跨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与时代使命。我校基础教学部大外教研室杨宁参会后表示,研讨会多元观点的碰撞推动数智技术与文化传播深度融合专家的前瞻性见解与同行的实践性经验分享,不仅有助于高校外语教师精准把握教育发展脉搏,更针对教学中的难点,提供了兼具理论高度与实操价值的破局方案。

供稿:基础教学部

文字:大外教研室杨宁

图片:南京财经大学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