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学院“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伦理与师生关系”师德研讨会在学院多功能厅成功举办。会议由师德小组成员葛卓勍老师主持,学院全体教师参会,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伦理挑战、教师角色重塑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为新时代师德建设注入新思考。
一、政策引领:以数字素养筑牢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石
会议伊始,葛卓勍老师结合《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重点解读了“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政策内涵。她强调,教师数字素养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软实力”,需从技术应用、终身学习、伦理规范三方面协同推进。会上,全体教师共同学习了政策中“推动教师积极应对新技术变革”的核心要求,并就如何落地实施展开讨论。
二、案例碰撞:AI教育场景中的伦理挑战与边界探讨
在案例分析环节,葛卓勍通过“AI生成教案”“自动评语系统”“课堂AI监控”等真实场景,引发教师对技术应用中“可为与不可为”的深度思考。与会教师以小组形式模拟研讨,聚焦三大议题:
1. 技术介入的尺度:AI在作业评分、学生画像分析中的公平性与隐私保护;
2. 教师角色的再定位:技术赋能下如何平衡效率提升与人文关怀;
3. 师德准则的适应性:制定AI时代教师行为规范的必要性与实践路径。
黄琼、张斌两位老师代表小组提出共识:“技术工具需服务于教育本质,教师应坚守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
三、总结展望:构建“技术向善”的师德建设新范式
会议尾声,席海燕总结强调:“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伦理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她呼吁全院教师在提倡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践行:“强化数字素养”,主动拥抱技术变革,提升AI工具的应用能力;“坚守教育初心”,在技术赋能中保持对学生的个性化关注与情感联结;“完善伦理规范”:积极参与AI教育场景的规则制定,筑牢伦理防线。
本次研讨会立足前沿、直面挑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高校师德建设提供了实践路径与理论支撑。未来,教师教育学院将持续深化数字化与教育伦理的融合探索,助力教师在技术浪潮中站稳“立德树人”的根本立场。
(图/文:黄晨 审核:席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