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圆满完成 ——以专业对话赋能创新实践,以学术规范护航设计成长

发布时间:2025-04-25浏览次数:14文章来源:艺术设计学院

2025年4月23日2025届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圆满完成。整体答辩工作分为7个答辩小组,分别在上下午进行。15名评审教师以严谨治学态度和创新学术视野,围绕设计创新性、实践落地性及学术规范性三大核心维度,对168名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展开深度质询,通过专业对话为学生成长赋能。答辩以“创新性、实践性、规范性”为核心导向,通过师生深度对话,全面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助力学术能力与职业素养双提升。

王鸣义院长对各答辩组同学提出了三点要求:

一是坚守学术初心,以规范筑基设计品格。“论文与设计不仅是成果,更是学术态度的体现。”毕业生需以答辩为契机,严格遵循学术规范,杜绝“重形式轻内容”倾向,将严谨治学的精神贯穿职业生涯。二是深植实践沃土,以创新回应时代命题。“设计的价值在于解决真实问题。”环境设计人才需跳出“纸面设计”局限,三是拓宽专业视野,以跨界思维激活设计潜能。“未来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系统思维。”院长呼吁学生打破专业壁垒,深化对社会学、材料科学、数字技术等领域的认知,在“人文关怀、技术理性、美学表达”的多维平衡中,成长为复合型行业领军者。

立足专业高度:多维聚焦设计价值与学术规范

答辩会上,评审组从“设计创新性”“实践落地性”“学术规范性”三大维度出发,对学生成果展开严谨评析。在创新性层面,重点考察设计理念的前瞻性、技术应用的突破性及文化表达的独特性;在实践性层面,强调设计方案的可实施性、社会需求契合度及生态可持续性;在规范性层面,严格把关论文逻辑架构、文献引用标准及图文呈现的专业度。陈菁菁副院长指出:“环境设计需在学术严谨性与实践创造力之间找到平衡,既要扎根理论土壤,又要直面真实场景中的挑战。”

深度对话启思:师生共探设计逻辑与学术细节

答辩现场,学生通过多媒体演示、实物模型及设计图纸,系统阐述选题背景、研究方法与成果价值。评审专家针对论文核心观点、技术路径及落地可行性逐一提问,既有对“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策略中用户参与机制”的深度追问,也有对“模块化绿色建筑设计中材料循环利用效率”的精准建议。学生结合调研数据与实践案例从容应答,并认真记录修改意见。答辩组组长徐晨艳老师评价道:“本届学生展现出较强的跨学科整合能力,部分作品在智慧城市、低碳景观等领域具有鲜明时代价值。”

以答辩促成长:学术传承与实践创新的双向奔赴

本次答辩不仅是成果验收,更是一场生动的学术交流。评审专家结合行业趋势,为学生指明优化方向:如强化设计全生命周期思维、提升技术图纸的标准化表达、深化用户行为分析与空间互动研究等。毕业生魏同学表示:“答辩老师的建议让我重新审视设计的‘落地性’,未来将进一步完善材料成本核算与施工节点设计。”环境设计系副主任吕游总结道:“答辩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课’,我们希望通过高标准、严要求的学术对话,帮助学生夯实专业根基,培养终身学习与反思的能力。”

此次答辩工作既是对教学成果的全面检阅,更是环境设计教育“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师生在思想碰撞中共同演绎的设计教育叙事,将为专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环境设计系/图 环境设计系/文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