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学部举办高校体育课堂常见受伤类型及处理小课堂

发布时间:2025-04-03浏览次数:10文章来源: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

在充满活力的高校体育课上,同学们尽情挥洒汗水,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然而,运动中难免会发生意外。为了提高师生对运动损伤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基础教学部体育教研室凌西老师开展了一场关于“高校体育课堂常见受伤类型及处理指南”的小课堂,满满都是干货,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一、软组织损伤:运动中的“隐形杀手”

肌肉拉伤:运动过度的警钟


肌肉拉伤常常发生在大腿后侧、小腿肌肉等部位,一旦出现,局部会疼痛、肿胀,活动也会受限。当遇到这种情况,要立刻停止运动,防止二次伤害。紧接着,用冰敷来给患处“降温”,每次15 - 20分钟,间隔2小时最佳。然后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并抬高患肢。等48小时后,再通过热敷或使用活血化瘀药物,促进恢复。

 

关节扭伤:小心脚下与手中的“意外”

踝关节、手腕是关节扭伤的“重灾区”,扭伤后,肿胀、瘀青、关节活动疼痛等症状会接踵而至。这时,遵循RICE原则很关键:休息(Rest)让受伤部位得到放松;冰敷(Ice)减轻肿胀和疼痛;加压包扎(Compression)减少出血;抬高患肢(Elevation)促进血液回流。要是情况严重,一定要及时就医,排查韧带撕裂或骨折的可能性。

 

二、皮肤损伤:小伤口,大讲究


擦伤:看似简单,处理不容马虎

皮肤表层破损、渗血、轻微疼痛,这就是擦伤的典型症状。处理时,先用生理盐水或清水清洗伤口,把沙砾等异物清理干净,再用碘伏消毒,最后覆盖无菌纱布或贴上创可贴。要特别注意避免沾水,预防感染。

 

挫伤:撞击之后的“后遗症”

受到撞击导致的挫伤,会使皮下瘀血、肿胀、压痛。初期可以冰敷减轻肿胀,48小时后热敷促进吸收。要是持续疼痛或者肿胀加剧,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赶紧就医检查,排除内脏损伤。

 

三、骨骼与关节损伤:需谨慎对待的严重伤害


骨折:剧痛之下的紧急应对 

骨折的症状十分明显,剧烈疼痛、畸形、无法活动、局部肿胀。一旦发生,要马上用夹板、书本等硬物固定伤肢,避免移动,随后立刻拨打急救电话,尽快送医处理。

 

四、其他常见问题:不容忽视的运动小状况

 

肌肉痉挛:抽筋背后的身体信号

肌肉突然僵硬、疼痛,这就是肌肉痉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抽筋。此时,缓慢拉伸痉挛肌肉,比如小腿抽筋时勾脚尖,再配合热敷或按摩,补充电解质,喝些淡盐水或运动饮料,能有效缓解。

 

中暑:夏日运动的“危险警报”

在炎热天气运动,要是出现头晕、恶心、面色潮红、大量出汗或无汗等症状,很可能是中暑了。赶紧移至阴凉处,解开衣物,用湿毛巾降温,补充含盐水分。要是情况严重,必须送医治疗。

 

鼻出血:意外来临时的冷静处理

鼻出血时,要低头前倾,捏紧鼻翼5 - 10分钟,同时冷敷鼻梁,一定不要仰头,防止血液流入咽喉。

 

低血糖:身体能量不足的警示

当学生出现微微出汗,浑身无力且有眩晕感,心慌,心跳明显且快速,反应迟钝,严重者甚至会眩晕等症状时,大概率是低血糖。此时要及时补充糖分,如给学生喝含糖饮料,吃些含糖零食等。等待十五分钟后观察学生状况,若没有好转,尽快就医。

 

运动虽好,但安全第一。希望同学们都能牢记这些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在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保护好自己。也期待高校体育课堂能继续活力满满,成为大家健康成长的乐园!


供稿:基础教学部

文字:体育教研室纪寿汉,凌西

图片:凌西,郁莹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