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先生”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总书记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提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致信与会教师代表,提出“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科学内涵与实践遵循,升华和凝练了教师职业精神和集体人格,为广大人民教师制定了教师素养标准和精神追求,赋予新时代教师队伍崇高使命。
做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大先生”成为新时代教师培养目标的更高阶标准。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到底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系统工程的关键环节,思想政治工作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关乎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系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党中央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抓好思想政治工作,讲好思政课是关键”,“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12.7万人,队伍配备总体达到师生比1∶350的要求,49岁以下教师占77.7%,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年轻化成为发展新态势。如何在已有师资结构的基础上扬长补短,把思政教师的数量稳定住、质量提上来,培养出一批高校思政教育的“大先生”,事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大局。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转向求质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师肩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以“专精特新”,即“专业过硬”“靶向精准”“特色鲜明”“新益求新”为要,做高校思政教育的“大先生”。
一是业务素养“专业过硬”。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过硬的专业水平,讲政治、有情怀、有操守、有学识、守师德,要具备真才实学和宽广的视野,既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还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要对自己的所学所讲首先做到高度认同,要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关爱学生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信仰坚定,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才能讲得有底气,讲深讲透,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思政课教师要跟上时代发展需要,面对新技术、新问题、新机遇不回避、不畏难,坚持学无止境,做到常学常新。青年思政教师要克服“从学校到学校”带来的经验不足,通过“老带新”、参加社会实践和业务培训等方式,增强对国家战略部署、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把握社会变革的大形势、大趋势。
二是因人施教“靶向精准”。要坚持目标导向和真问题导向,找准思政教育的发力点。新时代的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千人千面”,他们思想活跃却又习惯于在现实中隐藏自己的想法,转而在网络世界宣泄情绪、发表观点。因此,思政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不能仅是“高高在上”的说教,不能简单搞“硬融入”、“表面化”。思政课教师不能简单地把结课当做结束,要主动融入到学生中间去,要与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积极联动,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需所求。要定期开展思想动态调查,借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了解问题、分析诊断,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干预,做到对症下药,从解答他们的疑惑出发,真正把思政课讲活。要借鉴成熟高校、博物馆、思政教育基地等在利用新媒体技术挖掘思政育人潜力上的先进经验,用好新媒体平台,创新形式和内容,做到精准对接目标群体,努力推出一批与学校交相呼应、与学生“同频共振”的优秀课程,努力克服内容简单泛化、千篇一律现象。
三是思政育人“特色鲜明”。要注重思政教育的鲜明底色,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和思政元素,积极融入校史文化、学校特色和学科特色,加强优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培育富有历史底蕴、时代韵味和大学精神的思政育人品牌,做到“一校一品”“一院一品”。把思政教育融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用好“一站式”学生社区和各类平台,促进师生家社校各类资源和力量的有机融合,发挥社会大课堂和实践教学在深化思政育人实效中的作用。要尤其注重发挥青年思政课教师的优势,主动淡化教师“上位”身份,和学生打成一片,到学生中间去,从当学生的知心人做起,坚持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说教千句不明、事教人一次入心”,要想让思政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必须要把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放到广阔的社会实践中来。
四是形式方法“新益求新”。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信息媒介日新月异,各类思潮喷薄汹涌,年轻人追求自由、思想活跃、崇尚科技,反感“爹味说教”,传统的“大水漫灌”、“陈词俗套”已不能满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强调“精准思政”、“智慧思政”、“网络思政”等理念,更加注重精准育人、协同育人、网络育人。大学课堂对于新技术的运用始终是滞后于行业发展和科技前沿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思政课教师要立足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思政教育的时代内涵和精神内核,要明确思政教育的“新”重在对内容的深入考究,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而形式上、技术手段上的创新仅仅是“锦上添花”。要正确看待新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关系,不可“本末倒置”,切忌“华而不实”。要以提升学生的参与感、需求感与获得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本指引,化被动说教为主动受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强教必先强师,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深刻阐明了教师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今年教师节的主题,践行教育家精神,做高校思政教育的“大先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自己的终生追求,把思政教育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要从当好思政课四有“好老师”做起,坚定理想信念,不负使命担当,坚持目标导向、真问题导向,提升素质本领,把准时代脉搏,做到“专精特新”,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 安树青)
争做高校思政教育“大先生”_中国江苏网 (js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