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我院召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座谈会

发布时间:2020-09-24浏览次数:1534文章来源: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精神,进一步推进我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创新,9月23日,我院召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座谈会。党委书记卢加元、纪委书记沈明、基础教学部、教务管理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党委办公室负责人、各党总支书记及思政课教师代表参加座谈。座谈会由教务管理办公室主任孟琪璐主持。
      座谈会上,教务处主任孟琪璐首先带领大家认真学习了《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她认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党委办公室副主任黄鹂认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构建“大学工大教学”育人格局为抓手,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协同整合多方力量,建立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长效机制,打造以教学工作线和学生工作线为主体,管理和后勤服务工作线为侧翼的“一体两翼”育人架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逐步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科研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的特色,用好思政的“盐”,讲出真理的“味”、育人的“味”。
      基础教学部主任张宝善教授认为,思政课教师要从人格、学术、素养、能力等方面全面完善并提升自己,不断拓宽知识面,塑造自信且有担当的精神状态。思政教育要以形式创新为辅、内容创新为主,将教材内容转换成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走入思政课堂,厚植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要分析问题,回应学生、说服学生、引导学生,时常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怎样为他们释疑解惑、思政课怎样上才能既有趣味又有品位,同时,他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从数量、质量、层次各方面提出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的可行建议。

      学工办公室主任李文强认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基础教学部两课教研室主任吉玥副教授介绍了教研室的现状以及对思政课堂的思考与今后打算。其一,育人先育己,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关键;其二,集体备课很重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要成为常态;其三,方式方法有讲究,润物无声、契合交融是上乘;其四,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可忽视。

      基础教学部教师钱惠英副教授则从思政课教育者角度强调了思政课程的重要性,认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同时,她也指出了思政课程“难上”。讲好思政课不容易,要求高。她强调,思政教师要有信仰、有水平,不断创新教学手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时代感以及学生的代入感。

      基础教学部教师韩文璇副教授认为,课程思政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材体系、管理机制体系之中,讲好开学第一课,讲好导论,客观评价伟人,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注重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

      基础教学部青年教师代表方东老师结合他所讲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谈了自己的体会。他认为,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苦难史,也是一部民族复兴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设计不应局限于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而应该让年轻的同学们认识到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艰辛,为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提供正确的引导。

      基础教学部青年教师代表王莉老师认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点都在“立德树人”,她认为二者应该融合好,形成高校思政课的协同效应。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我们要坚定“主渠道”定位,旗帜鲜明讲政治,努力做到将显性的思政课程与隐形的课程思政,在各司其职的同时又时刻交融互构,形成“各门课程同向同行的”合力。

      纪委书记沈明对座谈会的召开给予充分肯定。他认为,通过座谈会的形式,大家交流了经验、凝聚了共识、明确了方向,更鼓足了干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创新重在贯彻落实。他要求全体教师要牢记“育人”职责、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从各个方面努力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争做优秀思政课教师。
      最后,党委书记卢加元对会议作了总结,他充分肯定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并就相关工作做了部署和要求:一是强化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的执行力度;二是要积极探索开发富有成效的思政课程社会实践课;三是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融合的问题,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育人的协同效应。
上一篇:下一篇: